一個研習,要自己先繳交5分鐘的簡報和文字,而且要練習過(因為可能會上台),去之前要想著買什麼名產提供給大家,行李有一半的重量是晚上打算和大家分享的東西。
而這些…都是自願的。
--
[人的尊重]
高鐵站接駁的三輛遊覽車,8:30 是發車的最後期限,最後一輛車卻仍停留著。8:40 ,看著主辦團隊開始一車一車外加現場核對著名單,接下來居然開始打電話一一詢問未到的學員。此時在舉牌的我心中的OS是:『這是在辦研習嗎?這根本是旅行團導遊的工作了吧!』
直到所有名單上的人都確認上車/不來/打不通電話,最後一班車才出發,而這時也已經是9:00了。
註:登記了一定要到或報備啊!主辦單位真的是把每個名字都當做一個個體的重視。
[人的感情]
會場中,寒暄、吐槽此起彼落。老朋友身上的衣服從黑、白、藍、黃、粉紅,後背包、斜背包,徽章、筆袋,無一不是TPET。對這個地方的認同感,對周遭夥伴再相聚的興奮溢於言表。想想去年也是看著人家的互動而被帶動氣氛,開始融入這個團體。事後看到大家的分享,果然今年的新人也一樣被這股人際間的熱情打動而投入。
[人的模樣]
常在說,這場研習是來朝聖拜神的。因為每一個名字都是一連串的豐功偉業,每一個心跳三百或是課程的分享,都是會讓你拿著筆,急著記下他用過的方法/技巧/軟體。三天下來滿滿的兩頁雙面,不是心得筆記,只是『回去要學或做的東西的"名稱"』而已。是屬於神等級的知識。
但卻是以人的態度在進行。
教育上有太多吹捧裝飾,成果的呈現只能用浮誇形容,隱藏著完美背後的代價和副作用。然而,在這裡,一個已是近乎典範的老師,誠實的表達學生教導過程中,努力之後仍有的無力;一個擅用科技來呈現教學的老師,在光鮮之外,會告訴你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困境;一場親子/師生的互動對話,表達的不只是他們的成果,更可以看出他們是如何互動產出,那個過程是雙向的。
[人的自由]
一場OST(開放空間討論)的流程,主動的拋出議題,主動的參與,主動的不斷到前面搜刮食物吃(我)。是一個完全自由的過程,主辦單位沒有要求也沒有不斷的提醒,這樣的模式卻讓人更加樂於投入其中,並且落實了真正的討論。
[人的分享/好奇]
從去年的夜間自發性課程,就可以看得出這裡的夜晚比白天更加美麗。毫無節制及主題的主動分享,讓人像進了大觀園一樣的開了眼界。主講者毫無藏私地,帶著熱情跟有興趣的人,眉飛色舞地談論著這件事物,並讓人實際體驗。
那是指發起者,而參與者呢?
這次帶了一點謎題/玩具來分享,也沒做什麼宣傳,只要把東西一放,就自然會有好奇的老師走近,稍微翻一下,試著玩。
分享者是沒有忘記熱情的人,而參與者是沒有忘記好奇心的人。
註:會場中,甚至有老師不吝於讓小弟未來去他的學校參觀(是主動的!);結束後,也一樣有老師主動提供kodu 的研習訊息讓小弟有學習的機會。
[人的自決]
颱風的到來是可預期的,但路徑和速度卻是意料之外的。其實主辦團隊的選擇的可能性有很多,『繼續辦理』、『為求安全立即中止』、『投票表決』…。但主辦的校長卻下了一個最難的抉擇:『大家自己決定,但不管留下或是離開,主辦單位都會全力支持』。一方面和上級單位聯繫,討論留下來的人要如何協助其應變之道,另一方面準備好車子,讓需要離開的人在還安全的情況下盡速離開。
這並不是我第一次看到讓學員自決並全力支持的做法,但以前也只看過一次,是在約八年前一場人本基金會辦的正向管教師資研習。這種做法是必須要將每個人當做一個個體,尊重每個人的決定,是最勞心勞力的(而且不一定有好報)。人本教育基金會不意外,因為他們本來的核心價值就是尊重每個人;但在體制內的教育現場,這是我第一次看到。
就這個決定,主辦必須承擔及增加的工作來說。很笨,真的很笨,但是我真的很感謝,也很感動。
[唯一不像人的 – 研習學員的實力]
第三天,我在臉書上留下這段話 『這大概是唯一一項, 能夠早上才臨時安排講師講課程,但是下午每場演講都是神等級的....』
我忘了註明,演講是三個場地,每個場地都有四場25分鐘演講,最後再加一個神等級的簡報技巧(2小時)。這居然只是主辦單位早上說一句:有要分享的就來登記吧!
你能想像嗎?學員當中隨便挑幾個,都可以構成你連選擇哪一場要聽都很猶豫的情況(每一場都想聽啊)。我何其有幸可以參與到此?!
--
三天的研習留下的人加碼到了第四天。當主辦單位宣布此事時,全場竟是一片歡呼聲。沒有一個學員去追問還要付多少錢(是都打算既然選擇留下就認命了嗎?),主辦單位到最後,也都沒有說任何跟錢有關的事。校長只有跟大家說明:因為颱風,所以菜色可能會稍微簡單一點(事實上也沒有比較簡單…)。
那就是人之間的互相信任,如此而已。
最後,
謝謝兩位校長,謝謝主辦團隊,謝謝所有的研習講師/學員(or both)們。
這是一場屬於有『人』的價值的研習。
(當然還有好多知識啦,搞得我回來還有好多東西要學......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